清明节,无论叫上坟还是叫扫墓,就是说必须要到坟前或墓前祭扫。所谓的“扫”,以前是指到坟前添土除草,现在的“扫”是指清洁墓碑或擦拭骨灰盒。为什么要在扫前加上一个“祭”字?祭是一种追悼纪念的仪式,一讲仪式必然要形式庄重、态度肃谨。儒家有“祭神如神在”的观点,就是提倡虔诚和认真的精神。借用到清明祭扫,是否应为“祭祖如祖在”“祭先烈如先烈在”呢?我们站在烈士陵园的纪念碑前,就像先烈站在我们面前一样,存崇敬虔诚之心,怀感恩戴德之意,倘有这样的情愫在心头,怎能会嬉闹玩笑呢?
作家冰心在《寄小读者》中有这样一段话:“清明扫墓,虽不焚化纸钱,也可训练小孩子一种恭肃静然的对先人的敬礼。”培养小孩子对先人的尊敬,对先烈的崇敬,本身是一种人格教化。从小就要知道,我们今天的一切精神的物质的文明,源于我们祖上先人的智慧和心血;我们新中国的建立,赖于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无私无畏。我们在清明节祭扫,不是走走形式,更不是一次游玩娱乐,要“恭肃静然”,由衷升腾起对先人的感念。清明节的回归不要仅仅是外在形式的回归,而要有一种肃穆在清明,有一种人格教化在清明。 |